品 迹

www.pinjiwang.cn

戏剧
  • 京剧发展史

    京剧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更偏于民间文化或曰底层文化,即使它因满清帝后及八旗王公青睐有加而迅速繁荣,也不足以改变美学上的这一特质。当然,恰因基于民间趣味的京剧从清末直到整个20世纪获得了此前所有民间艺术从未有过的地位,它也从艺术本体的层面,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民间文化与美学的影响,提升了民间趣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一、孕育期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

  • 京剧服装之云台衣

    图为《天女散花》之天女(佛经故事中众香国的天女)梅兰芳早年编演《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新剧时,参考古代绘画、雕塑中的人物造型特点,大胆创制了许多新颖而别致的戏装,当时将它们称为“古装”,以区别于一般通用的戏装。如《洛神》的“示梦衣”、“戏波衣”,《嫦娥奔月》的“采花衣”,《太真外传》的“舞盘衣”,“骊宫衣”,《木兰从军》的“木兰甲”,《天女散花》之“云台衣”等皆为梅先生所创。以云台衣为代表的古装,本是为了在戏曲舞台上发挥古代歌舞特点而创制的,显示了前辈艺术家敢于突破传统的革新精神。从形制上看,

  • 京剧服装之宫装

    图为《贵妃醉酒》之杨贵妃。也称“宫衣”,属于女用常礼服。用于皇妃、公主在一种比较随便闲适的后官场合。宫装虽然极为华丽,但规格低于女蟒,不能用于庄严隆重的环境。形制是:衣裙一体(上衣下裳相连),圆领对襟,阔袖(袖口大镶大沿,具有清代满族妇女服饰的典型特征),肥腰(革带仅为装饰),腰际以下缀有彩色飘带(3层,计64条),内连衬裙。服色以红为主,杂以各色作为辅衬。周身满绣纹样(上衣绒绣飞凤牡丹,飘带绒绣草花或草凤)。使用宫装也需加云肩(此种盖肩装饰品为小立领,绣花,周围饰以网子繐。也具有清代女装特征)。

  • 京剧服装之团狮开氅

    图为《甘露寺》之赵云(三国时代蜀汉的大将。角色行当:武生)。头戴“扎镫”。用于身份高的武将。白色。绒绣。狮子本是勇猛的象征,构成圆形图案纹样之后,减弱了气势,增强了装饰性,这就具有了严谨庄重的特点,适用于既勇猛而又有智谋的类型人物。

  • 京剧服装之团花开氅

    图为《将相和》之蔺相如(战国时代赵国之丞相。角色行当:文老生之安工老生)用于高级文官。主要纹样为团花(周身共10个花团)。绒绣或平金绣。衣边及袖口绣缘饰纹样,不单镶边。

  • 京剧服装之麒麟开氅

    图为《宇宙锋》之赵高(秦代权臣。角色行当:净行之架子花脸)头戴相巾用于高级职官。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龙首,狮尾,牛足。将此种神兽用作开氅的主要纹样,插底为“博古”图案(又称“四艺”吉祥),是为了象征人物的位高权重。麒麟开氅一般为黄色,绒绣。若用黑色,则采平金绣法。

  • 京剧服装之狮开氅

    图为《将相和》之廉颇(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角色行当:净行之铜锤)“开氅”属于便服。用于高级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军旅、家居)。因为这种服式气派颇大,所以为了强化表现力,也用于戏剧主角的某类人物,如占山为王的寨主、武艺高超的大将及侠士等。其形制是:大襟,大领,氅长及足,带“摆”,有缘饰。主要纹样为狮、虎、豹、象等走兽(武将专用),尤以“双狮绣球”纹样最为典型。“狮开氅”多为绿色,大缎料,绒绣,衣边及袖口镶4寸左右的宽边(波线式),满绣装饰纹样。头戴改良员外巾(斜方形,缎料,饰以双龙戏珠纹样,后方左右有如意形

  • 京剧服装之改良女青褶子

    图为《铡美案》之秦香莲(陈世美之妻)所谓“改良”女青褶子,即指变革传统的沿边形式:吸收女帔领式上的特点,用小如意头加以装饰,使服装的缘饰更为美观。

  • 京剧服装之女青褶子

    图为《生死恨》之韩玉娘(宋代贫女)。俗称“青衣”,用于端庄善良的贫苦妇女。黑色,周身沿蓝色或“皎月色”边子。

  • 京剧服装的表现品级

    今天的京剧小课堂,山东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王华莹为读者介绍京剧服装的表现品级。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对生活中的服装色彩有严格的规定。《明史·舆服志》中记载:民间“不许用黄”,文武官员的公服,一品至四品服绯,五品以下服青、绿。戏曲服装基本上也是如此。戏衣颜色细分为上五色(黄、红、绿、白、黑)及下五色(紫、湖蓝、深蓝、粉红、古铜)。每件戏衣中的颜色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帝后的蟒袍为黄色,象征着皇权,但又视角色的年龄而有深浅之分。年轻的帝王用浅黄色,年老的太上皇、太后则用深黄色。除帝王

  • 京剧服装之学士衣

    图为《洛神》之曹植(角色行当:文小生之官生)头戴学士巾学士衣由传统的学士官衣进一步发展而成。它取消了作为官衣主要标志的“补子”和“摆”,使之真正具有了常礼服的性质。与之相应的改革,是以学士巾取代纱帽。这样,就使得新的人物造型趋于合理、完整。学士衣自近世成型之后,以其古雅潇洒赢得表演艺术家们的青睐,传统的学士官衣遂不再常用了。

  • 京剧服装之学士官衣

      图为《十道本》之褚遂良(唐代名臣)  属于官员、学士的常礼服。它是在缀有“补子”的青官衣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身后仍有“摆”,但补挂玉带,改系软带,软带正中垂两条飘带。以纹样进行局部装饰:绣边,下摆绣海水。学士官衣虽是其母体——官衣中分离出来的,但它仍未脱离官衣的基本形制。

  • 京剧服装之女官衣

         图为《樊江关》之柳迎春多用于诰命夫人。尺寸短,仅过膝部,身后无“摆”。使用时,只能系丝绦,下身系裙。女官衣另有一特殊用途:在梨园班社时代用于“金榜谢幕”和“金榜谢赏”。每逢旧历春节演完“吉祥戏”或唱完“堂会戏”之后,由一名“老旦”及一名不戴髯口的“老生”俱穿上红色女官衣,登台谢幕、谢赏。新中国建立后,已取消了此种旧例,女官衣也不常用了。近世饰演诰命夫人,往往以气派颇大的女蟒取代了女官衣。

  • 京剧服装之改良官衣

    图为《赤壁之战》之鲁肃。对官衣加以美化,采用平金绣的圆形纹样取代“补子”,并在袖口及腰部以下适当饰以纹样。此种改革图案的官衣,谓之改良官衣,为近世所创。

  • 淮海戏的形成与发展

    淮海戏,顾名思义,它是淮海大地的戏。淮海二字,淮指淮河,海即黄海。淮海区域一般地讲,是指淮河以北到泰山以南至大海的范围;具体地说,它是今天江苏苏北、山东鲁南、安徽东北、河南东部这一块广大地区。正是这块地域古老而文明的文化催生出今天的淮海戏。淮海戏与柳琴戏、泗州戏原名都叫拉魂腔,拉魂腔之名是因声腔优美、旋律动听,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人们出于对该腔的喜爱,故称之为拉魂腔。它的形成来自于淮海大地长期流行的民间小调及劳动号子,拉魂腔的锣鼓点子都是从京剧、梆子戏中吸收过来,所伴奏的音乐来源于佛教音乐、民间

  •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你知道吗?

    中国画构图常留有大量的空白,尤其是宋元以来的文人画

  • 书画评论的方法:比较法、分析法、比喻法、叙述法

    书画评论的方法有比较法、分析法、比喻法、叙述法等 。

  • 古时书画赏析的方法

    古代典籍中有关绘画评论记载不多,

共有1页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技术支持: 本站由【节码云】开发建设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