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迹

www.pinjiwang.cn

首页 >> 八大艺术 >>雕塑 >>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详细内容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不可胜数,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财富,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不可磨灭的光辉。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摩西像》是米开朗基罗于公元1513-1516年创作的大理石雕像,高235厘米,现存于罗马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

十六世纪初,尤利乌斯二世准备给自己修建一座陵墓,并将米开朗基罗招来为他工作。在陵墓已完成的雕塑中,最著名的就是这尊《摩西像》。

摩西是犹太人伟大先知中的一个。他受上帝的启示,领导希伯来民族解放,帮助希伯来民族摆脱他们的奴隶生活。《圣经》上的记载和种种传说都是把摩西当作人类中最受神恩宠的先知来描述的。

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介乎神人之间的青年摩西坐在椅子上,头向左侧倾,目视远方,沉稳严肃、略紧张,似乎在观察着什么。摩西头发微卷,头上竖着的两支小角给摩西像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他手握垂到肚子前的波浪卷长须,似乎在思忖着什么。摩西身材健壮有力,胳膊、手臂上的青筋凸起,肌肉轮廓清晰分明,米开朗基罗将它们雕刻得十分细致、逼真。同米开朗基罗其他的人物雕像作品一样,摩西像的衣服重在写形而非写实,纯粹是适应整体造型的需要,在这些衣服的衬托下,摩西腿部肌肉的力量更加显著,使得整体的基础看起来愈加稳固。

《摩西像》的艺术风格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翡冷翠派艺术的特色,亦是罗马雕刻的作风,即明白与简洁。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哀悼基督》是米开朗基罗早期的著名作品。当时,米开朗基罗受法国红衣主教委托,为圣彼得教堂制作《哀悼基督》雕像。雕塑完成后,有人称这座雕像的创作者另有其人,米开朗基罗得知后,在雕像中刻下了“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所作”的字样,以表明自己是该作品的创作者,这是米开朗基罗唯一签名过的雕塑作品。

《哀悼基督》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之死。传说耶稣乃到人间救世的上帝之子,当时很多人不信。耶稣手下十二门徒中的犹大 出卖耶稣,耶稣被捕,并被钉在十字架上,最后耶稣代替人类承受罪恶,死在了两个囚犯中间。之后,圣母玛利亚赶到,抱着耶稣的尸体,悲痛不已。雕塑再现的是耶稣死后,圣母玛利亚抱着耶稣,伤心悲痛的一幕。

米开朗基罗曾说过:圣母玛丽亚是纯洁、高贵的化身,青春永驻,这一点在这件作品中得以体现:作者将圣母玛丽亚刻画成一位年轻秀丽、温文尔雅的美丽女子,她的美是直观的,悲哀是深沉的。雕像中,死去的耶稣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肋下有一道伤痕,他横躺在圣母玛丽亚的两膝之间,身体如体操运动员一般细长,右手下垂,头向后仰,呈现出死亡的虚弱和无力。圣母玛利亚,右手托着耶稣的后背,左手作出无奈之状,她眉眼低垂,眼里充满了对儿子的忧思与爱怜,神情静默而复杂,接受了事实的圣母悲伤又无奈,平静的面容下显露出隐忍的丧子之痛。

米开朗基罗仿佛亲眼见证了这一幕,将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地如此真实自然,使得圣母的情绪缓缓地流露出来,整个作品都沉浸在哀伤而伟大的氛围之中。这件作品呈现的不只是圣母充满哀思的祈祷,其实已经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包含的内容,更多的是人类所共有的伟大而崇高的母爱,米开朗基罗从这个角度来展现耶稣之死的悲痛,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作品采用了稳重的金字塔式的结构,同时还十分隐觅,圣母宽大的衣袍虽显示出圣母的四肢形状,但巧妙地掩盖了圣母身体的实际比例,这解决了构图美与实际人体比例的矛盾问题。基督脆弱而裸露的身体与圣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一而富有变化。雕像的制作具有强烈的写实技巧,作者没有忽略任何一个细节,并对雕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打磨,甚至还使用了天鹅绒进行摩擦,直到石像表面完全平滑光亮为止。这一切都赋予了石头以生命力,使作品显得异常光彩夺目。作品一经展出,立即轰动了整个罗马城,从此便与米开朗基罗的名字一起载入艺术史册。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摩西井是大理石群雕,人物高约180厘米,克洛斯·斯吕特创作于约1395-1403年,现位于尚莫尔加尔都西会修道院。

《摩西井》实际上不是一口井。由于修道院是祈福者的圣地,需要保持绝对的静谧,所以摩西井从未有水流出。它事实上是一个支撑着耶稣受难像的六边形石座,现在耶稣受难像已遭到破坏并被搬到了别的地方,但六边形的基座保存得十分完好。在石座的六个立面上,作者布置了摩西、大卫等六个圣经中的人物圆雕塑像。他们虽然是以下层百姓为模特,却又个个具有先哲的意味。

作品中,摩西手持戒律,巍然屹立,拯救子民于水火之中的使命使他心潮澎湃,深邃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命运的遥远前程;耶利米手捧圣书,神态坚毅而专注,表现出对上帝的虔诚;以理则心情忧虑,眼神中透露出对耶路撒冷的恻隐之心;撒伽利亚为世人的罪恶而痛心疾首……这些雕像不但摆脱了建筑物对它的桎梏,而且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写实手法传达出了生命的真实,并揭示出这些人物内心强烈的思想感情,作品中人物性格特征刻画得十分鲜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整个作品艺术手法简洁写实,线条流畅飘逸,人物形体饱满健壮,再加上衣袍上深沟高棱的衣褶处理,更赋予了这些人物以雄伟刚健的非凡气概。这件作品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最优秀的雕塑作品之一,其写实主义手法对后来的绘画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墨丘利》青铜雕像,高187 厘米,波洛尼亚创作于公元1580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国立美术馆。

波洛尼亚是意大利十六世纪末最著名的风格主义雕塑家,曾是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艺术殿堂的座上宾,他在那里完成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件《墨丘利》就是其中最精美的青铜雕像之一。墨丘利,是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也是希腊奥林匹斯山上诸神的使者,主管商业、交通等,被罗马人尊奉为商业的保护神,他多才多艺,行走如飞,是一个俊美的青年使者。在这尊雕像中,墨丘利头戴插翅的飞行帽,左手拿着代表商业的盘蛇神杖,右手指向天空,左脚站在一个人的嘴上,右脚向后弯曲着,似乎正在跳跃着。他的整个体态正在向上飞腾着,动作舒展、灵活而优美。青铜的雕像表面被处理得十分光洁

圆润,在阳光的照射下,墨丘利全身显得流畅、轻巧、悦目,充满了旺盛的青春活力。这座雕像原本是作为喷泉装饰的,体现了风格主义雕塑的典型特色,华丽而富有装饰性,同时它又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精神面貌,为文艺复兴后期重要的雕塑作品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战胜比萨的佛罗伦萨》大理石雕像,高282厘米,现收藏于佛罗伦萨国立巴哲罗美术馆。波洛尼亚奉佛罗伦萨的托斯坎尼大公之命,为其儿子弗朗西斯科结婚装饰婚礼宴会厅作雕塑,《战胜比萨的佛罗伦萨》就是其中的作品,这件作品也是波洛尼亚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1406年,意大利名城比萨被佛罗伦萨征服,并很快成为贸易航运中心,后来比萨又宣告独立,直到1509年再次被佛罗伦萨所征服。这个历史事件在基督教的宣传中,被赋予了“灵魂之战”的意义,并被称为“美德与邪恶之战”。这件作品就是这个历史事件的象征性雕塑。

这件作品是波洛尼亚的助手根据波洛尼亚所创作的泥雕小样用大理石雕刻而成,并在维琦奥宫的大厅中展出。 雕像因袭了传统的表现形式,作品中的女性人体代表了取得胜利的佛罗伦萨,她丰满优美,造型上则沿袭了传统的表现形式,跪在下面的、被绑缚着的老人形象则代表了被征服的比萨。这件作品的寓意是胜利者统治跪着的失败者,这尊雕像是为了满足佛罗伦萨美第奇大公对权势与统治的欲望而作。以人体来象征正义与邪恶,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刻中已有先例。詹博洛尼亚的在这座雕像上较之米开朗基罗的象征性雕刻更富独到的表现力,他以一个美丽的女神形象强调了动势的力度,被擒拿就缚的那个老人形象,自然就成了比萨的代名词了。雕像还采用打磨法非常细腻地表现了人体表面各个局部的肌肉组织,堪称是样式主义雕塑的“绝技”。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加达梅拉达骑马像》是高340厘米的青铜像,由多纳太罗创作于1444年左右,现位于意大利帕多瓦的圣安东尼广场。

当时多纳泰罗应邀到帕多瓦作加塔梅拉塔骑马像,他参考了古罗马的《马库斯·奥里路骑马像》作出了歌颂当时新兴资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纪念碑。加达梅拉达是帕多瓦的城防佣兵队长,性格坚毅、勇敢,他叱咤风云,因军功而获得市民的拥戴,市政府决定给他立一座纪念雕像,以示保卫意大利的英雄形象。

作品中,骑在马背上的加达梅拉达眉头紧皱,两眼圆睁,神情沉着、坚毅,充分展现出一个威武骑士的形象。他双手勒紧缰绳,对矫健的马匹发出前进的命令,马儿抬起一条腿,昂扬、得意地载着主人出发,前往目的地。整座雕像传达出加达梅拉达作为一名出色的城防队长,所具有的坚韧的宝贵品质和无畏艰难险阻的精神面貌。

这尊雕像充分体现了多纳太罗创作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点,被认为是多纳泰罗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还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在创作时摆脱宗教人物雕像的塑造、转而塑造有关真实人物雕像的坚定想法。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枫丹白露的狄安娜》,青铜浮雕,切利尼创作于1543-1544年,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这件《枫丹白露的狄安娜》是切利尼浮雕作品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切利尼是样式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

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美术界流行了一股“样式主义”风潮,样式主义的艺术家们往往有意识地追求极端的形式美,热衷于表现复杂的形象和动作。这种风格体现在雕塑作品上,则改变了文艺复兴时期单纯质朴和一目了然的风格,华丽而富有装饰性,圆雕作品则追求雕像从各个角度上观赏的美感,人体雕刻作品中还经常采用夸张人体造型的方法。

狄安娜是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和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她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古希腊以来的雕塑作品中。这件作品是切利尼为法国王室所作,用于法国枫丹白露宫的弧形窗装饰性浮雕,被认为是意大利样式主义和法国样式主义相结合的典范。雕像的正中间是一个探出雕刻画面的鹿的头部,女神狄安娜身体向外扭转着斜卧在下面,背景充斥着各种动物形象作为装饰,同时也体现了狩猎女神的身份。作品在形态的处理上明显受到了米开朗基罗为美第奇陵墓所作雕像的影响,有所不同的是切利尼夸大了人物形象,头部被缩小,四肢被拉长,整个身躯几乎被推到了浮雕的最前景。

这件作品是样式主义的代表作之一,对法国文艺复兴美术的形成曾起到过很大的作用。

信息来源:城市雕塑委员会


技术支持: 本站由【节码云】开发建设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