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迹

www.pinjiwang.cn

首页 >> 八大艺术 >>雕塑 >> 庆阳石雕中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详细内容

庆阳石雕中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1522240061285506.jpeg

庆阳地处甘肃省的东部,习称陇东,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这里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现发现的旧石器遗址可以证实远在 20 万年前后这里就已经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我国出土的最早的第一块旧石器就是出自华池县赵家岔洞洞沟。相继发现的大批新石器遗址也证明远在五至七千年前人类在这一带就已从事渔猎和原始农业。周朝始祖的到来,使庆阳开始了真正的农耕文明[1].秦至清两千余年来,历代统治者都在此大力发展农牧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另外,庆阳还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产生了如石雕、刺绣、香包、面塑等民间艺术精品。现在,庆阳合水的石雕艺术已经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成为诸多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获得者,也为当地带来了机遇与荣耀。庆阳地区属于典型的高原风貌,境内的蒲河、马莲河、葫芦河三大水系,将高原切割成纵横沟壑和河谷,由于常年的河水冲刷,使河谷地带暴露出了沉积砂岩,而细软易凿的砂岩和幽静的环境为庆阳的石雕艺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庆阳的民间石雕艺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其类别多样,包含了人物、兽类以及建筑装饰等等,尤其是当中的石兽雕刻,是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民间艺术精品,遍及整个庆阳,备受人们的推崇。

一、庆阳石雕艺术的题材分类

石雕,顾名思义就是以石头为雕刻材料,在其基础上进行雕字、造像、绘画等一系列的艺术手段,使其成为独特的手工艺术品。庆阳的石雕艺术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与精神信仰而创造出来的,其手法多样,风格鲜明,题材丰富,包含人物与兽类等多种题材。

( 一) 宗教佛像题材的石雕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录,佛教造像艺术自古代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一直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以及太武帝拓跋焘崇尚佛教,由此,石窟造像随之兴起,也由此发展起了目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而圆雕单体石造像艺术也一直经久不衰,在庆阳合水县出土的大批石雕艺术品正说明了这一点。合水太白镇张家沟出土的石雕是陇东地区最早的石窟,石窟岩体高 6米,长 11 米,建造于太和十五年( 公元 491 年) ,比北石窟早 18 年,现残存窟龛 8 个,共有造像 38 身。合水县一直以来被美誉为“石造像之县”,在合水县的博物馆内收藏最多的藏品就是石刻造像,而石刻造像又以单体的石雕佛像为主,佛像的种类又分为多种,包括佛、菩萨、弟子、罗汉、大力士、山神等。在2000 多年以前,陇东地区本是多民族聚集的繁华之地,也是佛教盛传的集中地,直到现在,合水县的境内仍有大大小小寺庙将近百座,寺庙里还有零星的石刻佛像,再加上合水县背靠子午岭原始森林,还有大量的岩石壁画、雕像至今仍深藏其中。在这些石刻佛像中,有的高大雄伟,有的小巧玲珑,甚至有些还配以佛教故事以及古乐的演奏图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雕刻技艺高超,除了具备非常高的欣赏价值以外,还对弥补历史的缺口、校正历史的错误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陇东地区着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北石窟寺,是在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由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创建的,是甘肃的四大石窟之一。北石窟寺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相继增修,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石窟群。北石窟寺包括寺沟主窟群、石道坡石窟、花鸨崖石窟、石崖东台石窟群等。窟内的石刻造像可分为圆雕、半圆雕和浮雕等几种,以北魏和唐代时期的雕像最为精美。北魏时期的石窟有 7 个,其中 165 窟是北石窟寺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和内容最丰富的大窟,位于寺沟窟群的中部下层,窟内造像主体为七佛,佛像之间各雕一胁侍菩萨,佛高 8 米,菩萨高 4 米,均为立像。窟门内南北二侧还雕有高约 4 米的弥勒菩萨、普贤菩萨和阿修罗天等,巨大的佛、菩萨、护法像列于一堂,造成了窟内庄严和神秘的气氛。四壁上方雕千佛、佛传及本生故事等,保存比较完整的有窟顶东坡的“宫中娱乐”及西坡的“旃檀摩提舍身饲虎”.窟内造像中的佛、菩萨以半圆雕为主,佛传、本生故事等则采用浮雕形式。造像特点是佛面相圆润,体魄雄健; 菩萨清俊秀美,虔诚含蓄,无论其服饰或气质,都具有明显的汉民族传统造像艺术风格。至唐代,北石窟到了开龛造像最兴盛的时期,龛内雕刻形式一般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一佛二菩萨像,整体造型小巧玲珑,形象生动,尤其是对人物肌肉与服饰的质感表现非常地逼真。至武则天时期,石刻雕像身躯优美、健美流畅,肌肤丰满且富有弹性,彰显了当时石雕工匠们高超的雕刻技术。

窟内造像不仅造型准确,线条优美,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如佛的庄重,菩萨的虔诚和弟子的温顺,都被刻画得维妙维肖。在雕造内容方面也极其丰富,造型上千姿百态,反映了汉唐时期庆阳地区佛教的兴盛与石雕艺术的雕凿水品,不仅在甘肃,甚至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史上也占有一定的位置。

( 二) 瑞兽题材的石雕

在庆阳地区,以瑞兽为题材的石雕艺术品,是遍及全区的充满神奇色彩的民间艺术精品。庆阳的瑞兽石雕,其类别多种多样,石雕的十二生肖以及其它各种动物,被称为“祥瑞之兽”,或者是“添福神兽”.

这些石雕瑞兽种类繁多,因其不同的用途而有着不同的名称,例如,一些村庄古镇前矗立着的石雕瑞兽,被称为“镇庄兽”,其用途是驱邪避恶,守护村镇;而在山野坟茔处矗立的石雕,则被称为是“镇墓兽”,其作用是避邪与防盗; 被置于炕头,用于避邪驱崇的“炕头狮”或“栓娃兽”; 在农村护院中用来栓马、牛等牲畜的叫“栓畜兽”; 除此之外,还有放在房顶之上的“屋脊兽”,放在病床前的“送病兽”,矗立于大门前的“护门兽”等等[2].在这些瑞兽题材的石雕中尤以“炕头狮”最为特别,“炕头狮”又叫“栓娃兽”“坠娃石”,是立在炕头上拴小孩的物件,“炕头狮”在黄河中上游地区都有分布,尤其在陕北、庆阳地区最为兴盛,堪称黄土高原一绝,是我国石狮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其形象栩栩如生,其模样和神态近乎没有一个是重复的,令人叫绝。这些各种各样的石雕神兽,都蕴含着庆阳地区百姓们对于邪恶的憎恨以及对幸福欢乐生活的期盼向往,反映了老百姓们古朴纯真的心愿。庆阳石兽的雕刻,一般其选用的材料主要是当地河流与山川开掘出来的青石与硬砂石,不同的石材应用不同的雕刻工艺,有的精致细腻,有的大气粗犷,不论石雕大小,其造型都极其美观,神态逼真,尤其是在石兽的头部雕刻上特别的讲究。石兽有大有小,最大的比人还高,最小的如手中弹丸。石雕工匠可以雕刻各种类型的石雕品,但是要雕刻石兽,一定要是诸多石雕艺人中的佼佼者,在他们精湛的雕刻技艺中,既需要保持传统的造型以及技法,还要有新颖的艺术创新手法,而且在作品中,还注入了自己创新性的详细与丰富的情感。一些民间艺人还敢于按照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展开奇妙的想象,使动物人格化,雕刻出了“人面狮子”“人头虎”等艺术珍品,形成了庆阳石兽雕刻区别于其它地方石兽雕刻的一个显着标志。

( 三) 以“吉祥图案”为题材的石雕

“吉祥”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书中提到: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由此看来,自古代以来“吉祥”一词就是福寿喜庆的祝吉之词,也是百姓们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依照世俗的观念,人一生的最高理想便是加官晋爵、子孙满堂、富贵永年。因此,吉祥的内容是多福、添子、增寿。

于是这些美好的祈盼,也顺理成章地反映在民间的石雕艺术中,诸如“吉庆有余”“喜上眉梢”“龙凤呈祥”“麒麟献瑞”“松鹤延年”“麟凤吉祥”“一路连科”“狮子绣球”“封侯挂印”“太师少师”“天马行空”“福”“寿”等,都反映出了人们祈盼吉祥的美好心愿。

( 四) 以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为题材的石雕

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常见的有“二十四孝”如王祥卧冰,古典小说戏曲人物如西游记、飞天、三顾茅庐、关公刮骨疗毒、巧借东风、孔子等,这些造型生动形象的优秀艺术作品,均出自庆阳宁县以庞永清为首的民间雕刻艺术大师之手。其作品中,石雕人物突出面部的刻画,使其表情生动形象,触手可摸,并将人物当时内心的活动彰显在表情中,凸显出石雕作品中人物的个性特征。更重要的一点,庆阳传统历史题材的石雕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反映人们当下的政治和社会愿望,如“祝祖国生日”“贺香港回归”“庆奥运申办”等诸多代表时事的题材,非常具有纪念意义。

二、庆阳石雕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庆阳地处于甘肃省的东部,东南部与陕西毗邻,西北部与宁夏和平凉接壤。由于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这里自古就是北控河套、南卫关中的边塞要地。

自周祖在此开创了农耕文明的先河后,历代统治者都先后置郡设县,大力发展经济。因此,可以说庆阳的石雕艺术是庆阳农耕文明下的产物,这种艺术形式出自普通百姓之手,和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满足百姓信仰与追求的艺术形式,因而,庆阳的石雕艺术是庆阳农耕文明下的产物,体现着农耕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石雕艺术又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庆阳的历史现状。

( 一) 庆阳石雕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从庆阳石雕艺术诸多种类中,我们不难看出,庆阳石雕艺术中包含了多种文化,是多种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1. 庆阳的民间石雕艺术表明自古以来佛教文化在庆阳的盛行

庆阳石窟造像艺术,是在当时举国上下宣扬佛教文化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开创的,并随着佛教文化和石窟艺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自南北朝以来,佛教文化和雕像艺术代代相传,并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在庆阳合水县出土的石刻石窟,是当时佛教文化盛行的真实写照[4].庆阳地区在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造像有张家沟门石窟、保全寺石窟、北石窟、马勺场石窟、千佛砭石窟等,还有保存下来的大量北魏时期的石刻造像碑等,这些珍贵的石雕文物,都是在佛教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创造的,之后,伴随着全国佛教文化和石窟造像艺术不断发展,庆阳地区的佛教文化与石雕造像不断发展提升,自唐朝以后,每个朝代都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石窟造像,成为庆阳一带佛教文化不断发展的历史见证。

2. 庆阳的石雕艺术是北方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产物

早在商周时期,庆阳地区是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这里发现的寺洼文化遗址,就是土着的羌人文化。据《史记·周本记》记载: “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戎狄之间”即指今庆阳地区。不窋---鞠陶---公刘三代在庆阳一带教民稼穑,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史称“周道之兴始于此”[3].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义渠戎国统治地区,义渠戎原是游牧民族的一个分支,之后,历朝历代均在此地设立郡县、州、府,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进,这些都是庆阳地区古老文化艺术的承载者,表明了庆阳地区有着古老的文明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庆阳地区是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区,而庆阳地区的石雕艺术也正是这两种文化的结合体。在庆阳出土的石雕艺术作品中不难发现,除了大规模的佛像石雕以外,还有供奉农耕文化的各种行业神明以及地域神明的石雕像,例如,土地庙、关帝庙、城隍庙、药王洞等等,因此庆阳石雕,是北方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产物。

3. 庆阳石雕艺术是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在庆阳出土的诸多石刻佛像以及题材种类多样的石雕艺术作品,让我们领略到了传统佛教文化的风采,又感受到庆阳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各种各样瑞兽题材的民间石雕艺术,充分地反映出庆阳地区百姓的内心期盼与美好愿望,寄希望于瑞兽的石雕中,既满足了人们内心的驱邪祈福的心愿,又满足了人们精神层次的享受。而庆阳地区时尚举行的庙会、山会等民俗活动,将石雕神灵或者是佛像供人参拜供奉,充分体现出庆阳地区的民风民俗与地域文化。

( 二) 庆阳石雕艺术中的现实意义

1. 庆阳石雕艺术是历史的见证,是对历史的再现

庆阳地区出土的石刻雕像,是庆阳地区当时社会环境真实状况的反映。合水县板桥乡出土的《孟逸墓碑》,其中非常详细地记载了元代时期,将军孟逸一生的光荣事迹,其中的记载与历史典籍中的记载是一样的,讲述孟逸将军一生功绩卓越,征讨卢洲,远征缅甸,为中原地区的安定立下了赫赫功勋[5].而石雕中记载的是“孟逸”将军不是史书中的“孟懿”,纠正了在史书中的错误。根据统计,合水县出土的古石刻中,有很大一部分补充了历史典籍中的不足,并对纠正历史记录的错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北石窟寺内的诸多石刻佛像,再现了陇东地区汉唐时期的文化,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局面,有着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2. 对于丰富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庆阳的石雕艺术,在古代是百姓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大量的石雕佛像的出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宗教文化的信仰与崇拜,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与佛教文化、传承古代石雕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意义。因此,庆阳地区的石雕艺术补充了我国传统文化历史上的一些遗漏,更加丰富了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

总之,庆阳石雕艺术渗透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石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也是农耕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反映了庆阳历史文化的发展变革,为后世研究古代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参考资料。

如今,庆阳的石雕艺术已经成为人们表达美化愿望、烘托氛围、美化环境的大众化艺术品,我们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将石雕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成纪。 中国美术与农耕文明[J]. 郑州大学学报,2010( 5) : 24.

[2]何等强。 独具特色的庆阳脊兽[J]. 丝绸之路,2006( 12) : 18.

[3]张亚萍。 论庆阳佛教文化和石窟造像的地位[J].文史月刊,2012( 11) : 36.

[4]董光强。 魏文武。 甘肃合水安定寺石窟调查简报[J]. 敦煌研究,2010( 4) : 29.

[5]高兴荣。 陇上风物。 独具魅力的合水石雕艺术[N]. 甘肃日报,2008( 7) .

技术支持: 本站由【节码云】开发建设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