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迹

www.pinjiwang.cn

首页 >> 八大艺术 >>音乐 >> 斯特拉文斯基资料简介
详细内容

斯特拉文斯基资料简介

斯特拉文斯基资料简介-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及生平简历

斯塔拉文斯基.jpg

尽管斯特拉文斯基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但他在不同时期也采用其他风格和手法进行创作,体现了20世纪上半叶各个主要流派的特征,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

伊戈尔•菲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odorovichStravinsky,1882-1971)生于俄国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鲍姆,其父为彼得堡皇家歌剧院著名男低音歌手,从小在音乐 环境中长大。9岁开始学习钢琴。中学毕业后按其父母意愿,人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1905年毕业。1903-1906年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私人学习,决 心献身音乐,走上了专业作曲的道路。早期作品《焰火》(1908)原是给他老师女儿的结婚礼物,带有印象主义色彩,1909年在彼得堡上演,引起了俄罗斯 舞蹈团主持人佳吉列夫(Sergey Diaghilev)的注意。佳吉列夫委托斯特拉文斯基为他的舞蹈团在巴黎演出创作舞剧音乐,从《火鸟》开始,接着《彼得鲁什卡》,一直到《春之祭》,这 三部舞剧的成功演出,奠定了斯特拉文斯基在西方的巨大声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斯特拉文斯基避居瑞士。俄国革命以后,他失去了与祖国的联系。1920年定居法国(1934年入法国籍)。他的创作发生很大变化,放 弃了早期的俄罗斯风格。除作曲外,他也作为钢琴家和指挥家在欧美各地广泛旅行演出。1939年应哈佛大学邀请前往美国作《音乐诗学》讲学(讲稿于1942 年出版),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遂留在美国,定居加州好莱坞,1945年成为美国公民。1962年,应邀访问俄国。这位过去一直受到苏联批判的作曲家, 受到热烈欢迎。晚年,创作思想受其年轻助手、指挥家克拉夫特(Robert Craft,1923—  )影响,采用他曾反对过的序列手法,并在克拉夫特帮助下,用两人对话等形式,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自己艺术思想和活动的著作。

他一生的创作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民族主义时期,或称俄罗斯风格时期。

以三部舞剧《火鸟》、《彼得鲁什卡》和《春之祭》为代表。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舞蹈团从1909年起在巴黎举行音乐节,历时20年,影响很大,吸引了很多 现代艺术家与它合作。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取材于俄罗斯民间神话:王子伊凡依靠神奇的火鸟的协助,击败魔王,救出公主并与她结成伴侣。音乐具有东方色 彩,配器丰富,显示了他的作曲老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影响。其后上演的《彼得鲁什卡》(1911)同样具有俄罗斯风格,并表现出了更多的斯特拉文斯基的 个性:简洁的旋律、富有弹性的节奏和独特的管弦乐色彩。彼得鲁什卡是俄国古代街头集市中魔术师的一个木偶,他具有善良的人性,却受人凌辱,最后被害。 1913年演出的《春之祭》则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重要作品之一。它描写俄国古代未开化民族在春天祭献大地的仪式。首演的当晚,听众对他们从未听到过的、 如此粗野和凶猛的音乐大为震惊,也为披着粗麻袋的演员们的缺乏传统美感的舞蹈感到意外,以致剧场里发生了音乐史上少见的骚乱,斯特拉文斯基在这首作品里, 为听众打开了一个新的音响世界,特别是在节奏上,有很多创新,突破了强弱规则交替的限制,如重音移位、附加音值、复节奏等,使节奏变得多样化、复杂化。一 年后,当《春之祭》以音乐会形式公演时受到了欢迎。今天,它作为原始主义的代表作,已列为音乐会保留曲目之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适应战时的演出条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了乐队编制不大、音乐风格较轻巧的作品。如表现俄国农民风俗的舞蹈大合唱《婚 礼》(1917)、根据俄国民间故事而写的《士兵的故事》(1918)等。这个时期,对爵士乐的兴趣,使他成为最早采用爵士语言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

第二个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

1920年,当斯特拉文斯基迂回法国时,已被观众视为先锋派代表的他,却退回到古典主义,从那里寻找素材,进行创作。从《浦契涅拉》开始,直到1951年 的歌剧《浪子生涯》,新古典主义创作持续30年之久。作曲家说:“《浦契涅拉》是我对过去的发现,就像神的显现一样。通过它,使我后来的全部创作成为可 能。”斯特拉文斯基认为:“音乐,就其本质而言,是不能够‘表现’任何一点东西的,不管这是一种感情、一种态度、一种心理状态、一种自然现象或者其他什 么。”他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追求“无感情性”,强调在“纯音响体系中建立秩序和规则”,就必然使他的新古典主义作品缺乏与生活的联系,缺乏感人的力量。他 所谓的“回到巴赫”主要是指巴赫音乐的结构因素,而不是巴赫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感情内容。尽管他有一半以上的作品属于新古典主义,但其中不是没有变化: (1)模仿或暗示过去作曲家的音乐素材,既有浪漫主义以前的,也有浪漫主义或浪漫主义以后的。如《C大调交响曲》(1940)受海顿、莫扎特音乐影响; 《阿波罗》(1928)引用了吕利等人的旋律;《魔女之吻》(1928)根据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管乐交响曲》是纪念德彪西的。尽管如此,它们并不具有浪 漫主义或印象主义气质,原曲的涵义往往被抽走,只剩下旋律运动表面的抑扬顿挫。(2)虽然有的作品比较客观、冷漠、理智,更典型地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要 求,但有的作品仍有一定的感情因素,保留了哪怕不多的浪漫主义成分,如《小提琴协奏曲》(1931)、《诗篇交响曲》(1930),以及作于大战期间的 《三个乐章的交响曲》(1942-1945)等。(3)很多作品是纯音乐的,也有的作品借助于其他艺术手段,共同表现新古典主义的艺术特征。如歌剧—清唱 剧《俄狄浦斯王》(1927),根据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悲剧写成,使用拉丁语,庄重、严谨的韵律,雕像般的戏剧动作,从头到尾只 是冷静的陈述,像是一幅幅客观的音乐图解。歌剧《浪子生涯》,脚本根据18世纪英国画家贺加斯(WiUiamHogarth)的同名版画改编而成,不是纯 音乐,却很接近纯音乐。

 第三个时期:十二音音乐时期。

从1952年起,斯特拉文斯基转向十二音音乐,1956年,开始创作整体序列作品。他接受了勋伯格体系,特别是对韦伯恩的作品表示出浓厚兴趣,再次使人感 到意外。但是,他把十二音融化成自己的语言,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如舞剧《阿贡》(1957),合唱《哀歌》(1958)、《安魂赞美诗》 (1966)等。不过,总的说,这些作品缺少新意,它们的影响无法与他前两个时期、特别是第一个时期的作品相比。


技术支持: 本站由【节码云】开发建设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