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迹

www.pinjiwang.cn

首页 >> 八大艺术 >>音乐 >> 安东·德沃夏克简介
详细内容

安东·德沃夏克简介

从屠户的学徒到乐队的指挥

——德沃夏克

 全名:安东·德沃夏克

 国籍:捷克

 生卒年:1841—1904年

 地位:19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主要作品:《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F大调弦乐四重奏》和歌剧《水仙女》、《国王与煤工》等

安德沃夏克.jpg

 德沃夏克的创作浸染着深刻的捷克民间色彩,在主题与结构方面同捷克民间音乐的神韵和特点有密切的联系。他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爱国热诚和为复兴祖国民族文化 所做的巨大努力:他的一些大型作品以人民的斗争和对先烈的赞颂为主题,还有许多作品再现了捷克大自然和民间El常生活画面,另一些作品则采用捷克古代的历 史和美丽的神话为题材。

屠夫的儿子

德沃夏克于1841年9月8日出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附近伏尔塔瓦河畔的尼拉霍基维斯村一个兼做屠夫的小客店老板家中。他的童年是伴随着辛勤劳动度过 的。捷克在音乐上有着优秀的传统,被称为“欧洲音乐的摇篮”。德沃夏克从小就爱听自己故乡的民歌,对民间舞曲也颇感兴趣,并在农村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唱歌 和演奏小提琴。他是一个十分要求上进的孩子,1 1岁即进入教堂演奏,学习刻苦,并逐渐显露出对音乐的特殊敏感和才能。但是,他是8个孩子中的长子,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长子要继承父亲的职业。于是,在 他12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到附近的小镇去当了两年屠户的学徒。在那里,德沃夏克遇到了一位有经验的教育家和优秀的音乐家安东尼·李曼,他看到德沃夏克具有 不平凡的音乐才能,便非常热心地指导德沃夏克学习中提琴、钢琴和风琴,学习音乐理论和即兴作曲。1857年,李曼说服了德沃夏克的父亲,让德沃夏克进了布 拉格的风琴学校去深造。

从此,这个屠夫的儿子正式走上了音乐艺术的道路。后来,当他成为著名作曲家访问英国,并亲自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时,当地的报纸就曾经以“从屠户的学徒到乐队的指挥”为题发表了评论文章。

1857年,16岁的德沃夏克进入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这所音乐学校是他成为音乐家的摇篮。1859年德沃夏克以优异的成绩从布拉格管风琴学校毕业,毕 业后他先后在布拉格的一个乐队和”临时剧院”的乐队工作,一直到1871年。在此期间,他广泛地取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努力学习和掌握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 曲作曲大师们的创作经验,并且逐渐走上了自己独特的音乐创道路。19世纪60年代,德沃夏克已经开始尝试作曲,并写出范广泛的各类作品,包括交响曲、弥撒 乐、歌剧、声乐套曲和室乐曲,但是由于没有上演,基本上不为人所知。

1871年,德沃夏克辞去剧院乐队的工作,婚后以教课为生,此外还兼任布拉格一所教堂的风琴师职务,但主要时间则用以创作。19世纪70年代,他的两 部作品——爱国主义颂诗大合唱《白山的子孙》和声乐套曲《摩拉维来二重唱》,是他进入创作成熟时期和成为民族艺术家的重要标志。1 878年,德沃夏克在布拉格举行他的作品演奏会,生平第一次担任乐队指挥,这次指挥为他的艺术活动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成功者的奋斗经历

作为作曲家,早在1859年,18岁的德沃夏克就发表了自己的作品。1865年他的第一交响曲《茨洛尼斯的钟声》问世,此后便开始了源源不断的音乐创 作。1 878年他创作的《斯拉夫舞曲》获得很大成功,并由此奠定了他作为专业作曲家的牢固地位。在这之后,他的声望逐步扩大,很快成为在整个欧洲都令人瞩目的作 曲家。

1892年德沃夏克来到美国,担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在美国期间,他以杰出和富有成效的多种音乐活动,推动了美国专业音乐事业的快速发展。1901年归国后的德沃夏克担任了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当时这位作曲家已经60岁高龄。

 德沃夏克的音乐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他在自己一生的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无论在欧剧、交响乐或室内乐创作中,都努力将民族性、抒情性 和西欧古典音乐传统紧密结合起来,力争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他在美国任教期问,以美国黑人音乐的音调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黑人)以 及那部光辉的代表作《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取得了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新大陆之行

1892年的秋天,德沃夏克接到美国文化部门发给他的邀请函,信中提出,希望德沃夏克能够赴美担任著名的纽约音乐学院的院长,并期待借助德沃夏克的天 才能力和在世界音乐界的崇高威望,来促进和发展美国的音乐事业。德沃夏克欣然接受了这一邀请,于当年独自一人漂洋过海,来到了位于大洋彼岸那块陌生的土地 上。

在到美国后的几年多时间里,德沃夏克先后创作了若干部带有异国风情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那些特色民间音乐素材结合在一起,在音乐上 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升华。其中,《新世界交响曲》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德沃夏克在这部宏伟的巨著中,将自己对美国新大陆的全部体验和感受,都化作了源源不断的 音乐。然而,当人们听到这部作品时,却发现它那源远流长的第二乐章似乎带有一种诉说般的伤感情调。原来,德沃夏克经常在宁静的夜晚,双眼凝视着布满繁星的 夜空,独自遥想着大洋彼岸自己那可爱的家乡。每当这时,他就会陷入到无限的眷恋与孤独中,急切地渴望用自己的音乐将这种愁思的情感表达出来。德沃夏克经常 苦苦思索着能够表达这种情感的创作动机,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反复辗转,但却总是难以捕捉到最为满意的音乐主题。一天,德沃夏克正在为创作《新世界交响曲》 的第二乐章而苦苦构思,辗转之余,他偶然发现桌上放着的一本诗集,这是美国诗人朗费罗的著名叙事诗《海华沙之歌》。德沃夏克拿起诗集,开始还漫不经心地随 便翻阅,但很快就被书中所叙述的情节吸引住了,特别是当他读到诗集中的第二十章“饥饿”一节时,心中一下子找到了一种相似的共鸣感。诗中对主人公悲惨身世 的叙述,以及文中体现出的凄惨、孤独、寂寞情调,使德沃夏克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震动,他深深感觉到,自己现在远离祖国、远离亲人的孤独情绪,与书中主人公 的境况是多么的相似。诗集读完后,德沃夏克的内心无法平静了,他激动得不时翻阅诗集,不时在屋里来回走动……这时,一个美丽的旋律开始在他的脑海中成形, 这是一个将美国黑人灵歌与波西米亚风格巧妙结合在~起的感人旋律。它抒情、温柔、延绵不断而又耐人寻味,它将德沃夏克内心深处怀念、眷恋、倾诉的情感完完 全全地表现了出来。这个旋律写成后,德沃夏克便把它作为《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要主题。德沃夏克还特意选用了英国管这个最富有伤感音色的乐器,大大 加强了音乐的忧伤意境。这部交响曲公演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其中的第二乐章最受人们欢迎,这都是因为被称作“还乡曲”的那段精美旋律。


[德沃夏克]生平及音乐贡献

 德沃夏克(A.Dvorak,1841—1904)是19世纪下半叶捷克著名的音乐家。他于1841年9月8日诞生在布拉袼近郊的一个贫穷的家庭,13岁 就开始随父亲干活,当了两年的屠夫学徒。德沃夏克自幼显露出音乐才能,于1857年进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两年,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这是他一生中唯一接 受正规音乐教育的经历。

1862年以后的十年间,德沃夏克一直在捷克临时剧院乐队工作。他受到民族复兴、发展民族文化的思潮的影响和教育,多方面接触西欧古典乐派、浪漫乐派作曲家的创作,并进一步了解、熟悉民族民间音乐,这一切极大地扩展了他的艺术视野。

1872年,德沃夏克创作了合唱《白山的子孙》。这部作品歌颂了捷克人民的光辉历史,充满爱国主义激情,音乐富于民族色彩,演出后受到热烈的欢迎,这是他 进入创作成熟时期和成为民族艺术家的重要标志。写于1877年的《摩拉维亚二重唱》,为他以后成为饮誉全球的作曲家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德沃夏克创作最繁荣的时期。捷克的民族解放运动教育了他,使他深刻地体会到:“一个艺术家也有他自己的祖国,他应该坚定地忠于祖国, 热爱祖国。”这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他的音乐创作中鲜明地反映出来。1892年秋至1895年春,德沃夏克应邀赴美国纽约的音乐学院执教并任院长。在美国期 间,他创作了他全部创作中影响最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即《新世界交响曲》),深刻地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思念。

 从美国回到捷克以后,德沃夏克致力于发展捷克民族音乐的社会活动。1901年.他出任布拉袼音乐学院院长,为培养捷克新一代的音乐家作出了巨大贡献。1904年5月1日,德沃夏克因脑溢血而溘然长逝,

 德沃夏克在交响音乐、室内乐、歌剧、清唱剧、歌曲和钢琴曲方面,都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他的交响乐曲继承了交响曲套曲的传统结构,尽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的 形式,题材多反映现实生活,如第一交响曲《茨洛尼上的钟声》形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生活的图景;  《F大调第五交响曲》富于民间舞蹈性;  《D大凋第六 交响曲》表达了朝气蓬勃-、明朗幽默的民间生活感情;第七、第八交响曲刻画了捷克人民坚定顽强的斗争性格,抒情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捷克自然风光。他的(胡 斯序曲》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细巧精致的(捷克组曲》牧歌风味浓重;两组《斯拉夫舞曲》是民间生活情景的素描,形式精巧,色彩鲜明,旋律动听;  《b小调 大提琴协奏曲》充分发挥大提琴的表现力,富有强烈的交响性,真诚地吐露了怀念故乡的心声。他一生共创作歌剧11部,为捷克民族歌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抒情 歌剧《水仙女》则是他的代表作。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歌曲,出版有<松柏树》和《圣经歌曲集》等歌集。这些歌曲采用民间旋律,清新悦耳,充满诗情画 意,特别是7首《吉普赛歌曲》,充分表达了波希米亚人民纯朴而热烈的生活感情。

 德沃夏克的音乐作品始终贯穿着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怀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旋律富于浓郁的民族气息,音乐语言平易朴实,洁净明快,音乐形象鲜明动人,浸润着浓厚的捷克民间色彩。德沃夏克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为发展捷克民族音乐,提高捷克音乐文化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德沃夏克简介

继斯美塔那之后,捷克又涌现了一位民族乐派的杰出人物,他就是安托宁•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1841-1904)。他生于布拉格郊区的涅拉霍泽维斯,父为屠夫兼小客栈主。童年在民歌和教堂乐声中度过,学会演奏小提琴、中提琴和管风 琴。因家境贫寒,12岁时离家当了两年屠宰学徒,后因音乐天赋被一位音乐教师发现,被送到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1859年毕业后,在科姆扎克唱诗班拉中提 琴。三年后转入斯美塔那组建的“临时剧院”任中提琴手,在此工作长达11年,不仅大量熟悉西欧古典和浪漫乐派的音乐,而且直接在前辈斯美塔那的指导下亲身 经历了民族专业音乐的初创过程,为他后来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基础。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勤奋自学、积极创作,体裁涉及交响乐、歌剧、大合唱、室内乐和歌曲等。 其中用捷克诗人哈勒克的叙事诗谱写的合唱与乐队的赞歌《白山的子孙》(1872),充满爱国热忱,演出大获成功。但是该作品艺术上还不够成熟,音乐尚不具 备民族特色。

自1873年起,辞去歌剧院乐队职务,全身心投入创作,并日益关注音乐的民族风格。代表作有:《摩拉维亚二重唱集》(共23首,1875-1877)、 《斯拉夫舞曲》第一集(Op.46,8首,1878)、《斯拉夫狂想曲》(1878)、《交响变奏曲》(1877)、《圣母哀悼歌》(1877)等。80 年代,创作更加成熟,国内外声望大增,他经常到国外指挥演出自己作品,仅英国就去了9次。平常居住幽静的农村专心致志地创作,空闲时经常同农民、矿工交 往,感情很融洽。代表作有:第六、第七、第八交响曲(1880,1885,1889),《胡斯序曲》(1883),《斯拉夫舞曲》第二集(Op.72,8 首,1887),以及歌剧《德米特里》(1882)、《雅各宾党人》(1888)等。90年代起属创作晚期,而艺术则达到高峰阶段,代表作有:《狂欢节》 序曲(1891)、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1893)、F大调弦乐四重奏(1893)、大提琴协奏曲(1895)、交响诗《金纺车》(1896)、歌剧 《水仙女》(1900)等。

 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No.10,e小调)共有16首,分两册(作品46号和72号),各8首。原作为钢琴四手联弹,后改编为管弦乐曲。这些舞曲以 鲜明的民族旋律和节奏,集中反映了斯拉夫各国和各民族的生活与性格。音乐充满诗情画意,既通俗又高雅,是雅俗共赏的精品。其中包括斯拉夫各民族各具特色的 舞曲,有的欢乐,有的忧伤,有的沉思,有的幽默……。乐曲结构既规整又自由。e小调第十首是广为流传的乐曲之一。全曲结构为复杂化的复三部曲式,两端是复 二部曲式,其中包含忧伤沉思的乌克兰舞曲杜姆卡同明朗欢快舞曲的对比;中部是用轻快活跃的波兰舞曲马祖卡构成的再现单三部曲式。音乐的明暗对比、情绪的悲 喜交加,是这首乐曲固有特色,然而相比之下,抒情忧伤的情绪更为突出。

 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e小调,作品95号——作品写于1893年,当时德沃夏克在美国纽约音乐学院任院长。这部交响曲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真切的情 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身处美洲“新世界”的种种感受和对遥远的祖国——捷克故乡的深切思念。这里既有对美国繁忙紧张的资本主义大都市生活的直接印象,也有 阅读描写美洲印第安人生活的诗歌的深刻感受,但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则是倾吐作者对捷克乡土的无限怀念之情。作品中虽然吸取了美国有色人种民间音乐的某些素 材,但是整部交响曲仍然以捷克民族音乐特色而著称。交响曲由既对比又统一的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集中表现了动荡不安的美国现实生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反响。乐曲开始有一段深沉缓慢的引子,仿佛描写从遥远的海上眺望笼罩在云雾中的“新世界”(美 洲大陆)的印象。接着进入奏鸣曲式的快板部分,其中包括三个对比的音乐主题。主部主题由圆号奏出,音乐果断而坚定,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这个号角式的主题后 来贯穿在其他乐章中,起到了统一全曲的作用。副部主题类似捷克民间乐器风笛的演奏,具有乡间舞蹈特色。结束部主题显然吸取了美国黑人音乐的因素,由长笛首 先奏出来。这个主题的出现造成一种清新的田园气氛。上述三个主题陈述以后,音乐转入了戏剧性的展开,主部和副部主题交替出现,形成了紧张的矛盾冲突,充满 了焦急不安的情绪。表明作者面临的异国环境与自己思念祖国的心情,不仅无法协调,而且冲突越来越强烈。

 第二乐章是一首诗意浓郁的抒情歌。促使作者创作这个乐章的直接原因,是阅读美国19世纪诗人朗费罗(Longfellow,1807-1882)描写印第 安人生活的长诗《海华沙之歌》的感受和联想。作者借这个传奇的故事,尽力抒发了自己对捷克故乡的深切思念。乐曲一开始由管乐在低音区缓慢地奏出了一系列深 沉的和弦,好似森林中的夜雾一般,把人们引进了一个美妙的境界。接着,在柔和的弦乐衬托下,英国管吹出了具有五声音阶调式的动人曲调,表现了一种孤单、悲 哀、恋恋不舍的情绪。这个优美的曲调后来被德沃夏克的一名美国学生改编成一首名叫《念故乡》的填词歌曲,获得广泛流传。

第三乐章是一首快速的谐谑曲,在内容上和《海华沙之歌》有一定联系。开始的音乐使人联想到印第安人森林中的节日,第一主题先由木管轻奏,后用弦乐强奏,使 人产生一种粗犷的男性舞蹈形象。以后出现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演奏,形象好似女性的抒情歌舞。乐章的中段带有明显的连德勒舞曲的风格,这是流行于包括 捷克农村在内的奥匈帝国广大地区的一种质朴幽雅的舞曲,它与前后的异国风味的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末乐章是整部交响曲戏剧性发展的总高潮,也是全曲的概括和总结。这里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形象。乐章仍采用奏鸣曲式结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昂扬地奏出,它 具有悲壮的进行曲的特征,象征捷克民族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连结部主题由急促的三连音音型构成,它好似斯拉夫人的民间轮舞,热烈而豪迈。副部主题由单簧管 奏出,它犹如一首朴素的捷克民歌,抒情而富于幻想,流露出深深的乡愁感。结束部主题由长笛和小提琴奏出,再次呈现出民族节庆欢腾歌舞的形象。

 此外,末乐章还引入前面三个乐章的基本主题。通过众多的音乐主题的对比交织,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图景,将作曲家思绪万千的内心活动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一乐 章中,异国情调大大减弱,占压倒优势的是捷克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德沃夏克在这部交响曲中所力图表达的中心内容是对他的祖国——捷克 的思念和歌颂。

德沃夏克的创作同他的前辈斯美塔那相比,既有一脉相承的方面,也有不同之处。在作品的题材方面,斯美塔那更突出捷克本土的历史和文化,乡土气息更浓,而德 沃夏克则从捷克扩展到整个斯拉夫民族,内容较为广阔;从体裁范围来说,斯美塔那的创作领域主要是歌剧和交响诗,作品数量不算多,而德沃夏克涉及的领域很 宽,作品数量很多,除了也作有多部歌剧外,特别突出的是大量器乐曲,其中多乐章的交响曲就有9部,此外还有若干协奏曲、交响诗、管弦乐序曲和舞曲,以及大 量室内乐作品等;在音乐风格上,斯美塔那的捷克民间风味更浓烈,更质朴,而德沃夏克的音乐语汇除了来自捷克民间音乐外,还广泛吸取了斯拉夫和欧美音乐文化 的因素,格调显得更高雅和更艺术化。概括而言,他们二人的区别有些类似俄国“强力集团”与柴科夫斯基的区别,即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只不过一个更粗犷质 朴,另一个更文明高雅些罢了。


技术支持: 本站由【节码云】开发建设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