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迹

www.pinjiwang.cn

首页 >> 八大艺术 >>音乐 >> 约翰·施特劳斯父子简介
详细内容

约翰·施特劳斯父子简介

老约翰.png

老约翰·施特劳斯

同名父子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的音乐创作和演出活动在奥地利维也纳市民日常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二人都是作曲家、小提琴家、指挥家,都以写作维也纳圆舞曲(即 华尔兹waltz)等娱乐性音乐而著称。为了区分他们二人,人们通常用“老约翰·施特劳斯“和“小约翰·施特劳斯”来称呼他们。同时,因为老约翰是维也纳 圆舞曲的开拓者,被称为“圆舞曲之父”,而小约翰则由于写的圆舞曲数量既多,质量又高,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父子相比儿子的才华和成就更高一筹。另外, 小约翰还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小两岁的约瑟夫,另一个是小10岁的爱德华。他们也是音乐家,不过在艺术上的成就远不如父兄。

 老约翰·施特劳斯

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白1819年(15岁)起作为兰纳四重奏团的中提琴手开始活动。1825年(21岁)与兰纳分手并开始写圆舞 曲。1826年组建14人的小乐队在维也纳郊区的游乐园演出,受到欢迎。从此踏人了创作和演出圆舞曲等歌舞音乐之路,声名渐渐远扬,一生共创作了251首 乐曲,其中圆舞曲有152首。然而,至今他最流行、最著名的作品却不是圆舞曲,而是经常作为音乐会加演收场曲目的《拉德茨基进行曲》(Radetsky March,1848)。

  小约翰·施特劳斯

小约翰.jpg

  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自幼受家庭音乐生活和周围环境影响,立志做像父亲那样的音乐家。然而父亲却不愿让儿子和自己一样过那种疲于奔 命的普通音乐家生活。在父亲的强迫下,小约翰当了银行职员。可是,由于太迷恋音乐,常常在上班时偷偷作曲,被老板发现,结果被银行解雇。他因祸得福,在母 亲的支持下,违背父愿,暗地里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844年(19岁)组建了自己的小乐队,演出自己和他父亲的作品,并同父亲的乐队竞争达5年之久,直到 父亲去世。父亲在世时,虽然父子二人不和,但是他始终尊敬父亲。父亲去世后,他将自己的乐队与父亲的乐队合并,出版了父亲的全部作品,并在序言中写道: “正是因为他(指父亲),维也纳舞蹈音乐才传遍了全世界。”

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家都亲身经历了1848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革命爆发时,小约翰,施特劳斯年仅23岁。他怀 着满腔热情,积极投入。当时他正在罗马尼亚演出,当地群众要求罢免奥国领事,他就带头到领事馆宣告这一要求。当局慑于群众的不满,果真就撤了领事的职。在 革命高涨的日子里,他指挥演奏《马赛曲》(La Marseillaise),自己创作了《革命进行曲》、《街垒之歌》、《自由之歌》和《大学生进行曲》等作品。

 然而,革命迅速被镇压后,他很快改变了态度,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投其所好,为他们写曲。例如奥皇遇刺脱险,他立刻写了《脱险狂欢进行曲》;皇帝举行婚礼,他写了《桃金娘花冠圆舞曲》,从而受到宫廷恩宠。

为了赚钱谋生,他经常接受各种“定货”,写作各式各样作品。例如为大学法学系学生舞会写了《法律学生圆舞曲》;为晨报记者写了《晨报圆舞曲》;为医学院学生写了《加速脉搏圆舞曲》;为适应维也纳市民的风尚和趣味而写了《酒、女人和歌声圆舞曲》等。

 他的巡回演出遍及欧洲和远致美洲,往往具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性质。例如1854年与俄国铁路局订立合同,每年5至9月在俄国巴甫洛夫斯克和彼得堡近郊演出, 为招揽顾客,印制了10万份有他签名的肖像,分发给旅客。又如1872年,在美国签约,特地建造可容纳十万听众和两万表演者的演出场所。为了实现这一规模 庞大的演出,特意安排了一百名助手(即副指挥)跟着约翰,施特劳斯的指挥动作,分别指挥各自面前的歌队和乐队。音乐会开始用炮声作信号。这种演出很轰动, 很赚钱,但是算不上艺术,连约翰·施特劳斯自己都承认:“尽管预先曾经排练过,但是这次表演的艺术成绩和质量等等,是谈都谈不上的。”

 1870年是他创作的一个分水岭。此前,他只写各式各样的舞曲和进行曲,其中圆舞曲有127苜、方阵舞59苜、进行曲24苜。此后,重心转向轻歌剧创作,总共写了15部轻歌剧,1部喜歌剧和1部舞剧,同时又写了各式各样舞曲120首。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创作年限长,作品多,但是质量不均,有不少应景的作品已被人们遗忘。不过留下来的精品不仅深受广大听众喜爱,也获得专业音乐大师们的赞 赏。他的优秀作品显示了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体裁形式、旋律节奏和演出方式均和奥地利多民族民间音乐血肉相连,来自民间又回到民间;二是有专业音乐的技巧 和修养,在主题发展、和声配置、调性转换、配器色彩和乐曲结构等方面很有造诣;三是抒发情感和标题造型相结合,音乐格调轻松、浅显易懂、雅俗共赏。

 他的代表作品有:圆舞曲《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艺术家的生涯》、《南国的玫瑰》、《皇帝》等;波尔卡《闲聊》、《拨 弦》(与约瑟夫合作)、《雷电》等;以及无穷动《狩猎》等;轻歌剧《蝙蝠》(1873)、《吉卜赛男爵》(1885)等。

他的圆舞曲结构独特,实际是由一系列主题各异的圆舞曲连缀而成。下面着重分析两部代表作。

《美丽的蓝色多瑙河》(作于1867年,作品314号):乐曲首尾是引子与尾声,中间是既对比又统一的5首圆舞曲。引子是小快板 (Andantino),6/8节拍,A大调,音乐有描绘晨曦水波荡漾的意味,音调上为后面作了铺垫。随后,速度加快,变3/4节拍,在D大调上出现第一 圆舞曲,旋律在中音区陈述。第二圆舞曲轻松活泼,音程的跳进是它的特点。第三圆舞曲转到G大调,平行三度的旋律进行,间歇的休止和切分节奏,显得舞姿幽 雅。第四圆舞曲由G大调转向F大调,旋律气息宽广,华丽流畅。第五圆舞曲从F大调转向A大调,二声部平行六度的旋律,给人以柔和荡漾的感觉。乐曲尾声与引 子呼应,返回D大调,先后回顾第三、第二、第四和第一圆舞曲的主题,起到了概括总结全曲的作用,然后在欢快的乐声中结束。全曲突出大调色彩,情绪极其欢乐 明朗。其中每首圆舞曲的结构或为对比二段体,或为再现三段体,全曲的旋律异常丰富,好似万花筒,层出不穷。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作于1868年,作品325号):乐曲开始有大段的引子,调性转换频繁(从C大调开始,经过若干调性转换后,停留在G大调上),音 乐仿佛描绘了迷雾笼罩的森林景色,四周空旷,奥地利提罗尔山区的民间弹拨乐器齐特琴(zither)的弹奏,产生出牧歌的气氛。

第一圆舞曲转到F大调,主题由平行六度下行音调构成。第二圆舞曲转到降B大调,旋律特征是三、六度平行及音程跳进。第三圆舞曲挪到降E大调,跨小节的同音 反复和间歇的休止,产生一种兴致勃勃不断推进的感觉。第四圆舞曲又转回降B大调,单声旋律婉转流畅,内中的切分节奏显得活泼潇洒。第五圆舞曲又转回降E大 调,平行六度的节奏反复和带弹跳的颤音,造成急促欢腾的效果。乐曲的尾声带有综合的性质,前面第四、第一和第二圆舞曲的主题先后局部或变化地再现,构成全 曲的高潮。末尾再次出现齐特琴演奏的段落,与乐曲开端遥相呼应而告


技术支持: 本站由【节码云】开发建设 | 管理登录
seo seo